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桂斌院士:“高等环境化学”“高”在哪?我们授课近十年的答卷

发布时间:2025-04-08  |  【打印】 【关闭

2015 年初秋,我和张爱茜、景传勇、史建波3 位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开设了研究生核心课程“高等环境化学”(Advanced Environmental Chemistry)。从那时起到今天,北京怀柔雁栖湖畔的“高等环境化学”已经走过了八年的时光,每年选课的学生人数始终保持在150~220 人。2020 年我们将这门课引入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王亚韡和阴永光研究员加入了授课团队,授课内容同样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从课程设置之初,我就不断地向团队中的主讲教师提出同一个问题:“高等环境化学”到底“高”在哪里?学生需要何种专业能力提升,而我们应该把怎样的知识传授给环境专业的研究生?这是开课以来思考最多的问题。从第一次发问,到反复检视授课成效,经过多年讲课实践,应该说我们初步找到了答案。

作为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形态、化学特性、行为特征、生物效应及其削减控制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环境化学的高阶课程应“高”在理论认识和理解上,“高”在对科学问题本质的把握和归纳上。既非循规蹈矩,简单重复已有课程体系,又非罗列不断出现、发展和变化的各种环境问题。

“高等环境化学”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推荐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国内外该课程教学方面尚没有出版教材可用,国内高校开设的相应研究生课程所采取的内容设计方式仍是沿用了本科生教材《环境化学》的设计方式,以水、土、气、生等环境介质作为分章的主要依据。我们在多年课程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环境问题不是单一介质的污染问题,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不同圈层的化学污染虽然各自具有不同特点和突出问题,但归根结底,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所需基本知识、关键技能是互通的,存在着天然的、本质性的内在联系,其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共性。这个共性就是化学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环境化学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其发展过程早已突破了化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范畴,在运用这些学科理论和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新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又对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创新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何才能将我们从科研和教学中获得的体验与对环境化学的最新理解融入教材编写中,成为《高等环境化学》教材编写的一个重点。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