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世纪70年代率先在国内开展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PTS)的相关研究和环境监测标准方法体系的建设,在环境分析方法与仪器设备研制、污染分布与演化趋势、污染物形态与环境化学行为以及生态毒理效应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的系统研究,在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国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的环境管理及污染控制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实验室2004年通过科技部论证,2005年开始建设,2007年正式通过验收,2010年和2015年分别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的重大需求,在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环境化学行为、毒理与健康效应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推动我国环境化学与毒理学学科的发展、支撑国家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PTS)的分析方法、环境化学行为、毒理与健康效应。实验室现有研究组21个,其中固定人员10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美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44人(外籍3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千人计划获得者4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11人。另有博士后和研究生约400余人。

  2015-2020年期间,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80项,其中作为项目依托单位和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3项、973项目4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1项,基金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3项,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项、基金委重大基金项目1项、基金委重点基金16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6项、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11项、等。依托实验室建立的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于2013年获得批准。

  实验室近5年发表论文1207篇,其中SCI收录期刊1097篇。在IF>3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893篇,其中IF>5的论文559篇,IF>10的论文49篇,包括Cell, Nature Nanotech., Nature Comm., PNAS, Chem. Rev., Chem. Soc. Rev., JACS, 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EHP, ES&T, Anal. Chem. 20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学会(CAIA)特等奖3项、中国分析测试学会(CAIA)一等奖1项。

  实验室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有20余人次在本领域国际著名杂志担任主编和副主编。环境科学领域顶尖杂志ES&T Asian Office挂靠本室,江桂斌任副主编。郑明辉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域POPs监测组委会主席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化学品处POPs项目专家。

  实验室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2004年创办的“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 (ISPTS)” 已连续召开了13届,成为本领域高水平、国内外同行积极承办的国际会议。实验室近5年共主持国际合作项目12项,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和特邀报告逾220人次。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