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我国典型新污染物风险识别与控制前沿技术”项目启动暨2024年度工作会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大气海洋与生态环境处处长任小波,国重实验室主任江桂斌院士,中心副主任宋茂勇研究员,专项负责人王亚韡研究员及各课题负责人、课题骨干、中心职能部门相关人员等80余人出席此次会议。会议特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周炳升研究员、同济大学尹大强教授等10位专家与会指导。
与会专家合影
会议由中心科技处处长张洪主持并致开幕辞,张处长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本次专项启动不仅标志着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也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增添了重要动力。随后,任小波处长在致辞中强调,专项工作应与重点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推动协同创新,形成强大的科研合力。同时,他提出,专项的实施应与人才队伍建设同步推进,确保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并重,并对B类专项的中期评估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执行不力的专项将及时调整。任处长最后感谢项目快速立项及推进,期望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提升标准,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任小波处长致辞
专项指导专家江桂斌院士在致辞中强调了新污染物治理研究的重要性,指出该领域虽然近年来逐渐获得关注,但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江院士回顾了实验室在新污染物治理方面的早期探索,尤其是在PFOS、PBDE等污染物的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并认为这些早期的研究为我国环境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强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创新成果的产出,并推动人才队伍的建设,确保科研成果能为国家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江桂斌院士致辞
专项汇报环节由专家组成员周炳升研究员主持。首先,专项负责人王亚韡研究员就项目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汇报。该项目于聚焦于精准识别与全链条治理两大关键科学问题。在方法学方面,项目借鉴了欧盟的相关技术框架,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现有方法尚需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适应国情。在研究过程的推进上,从原子层面到分子层面,再到微纳尺度,当前新污染物的高风险区分布情况仍不明确,因此,项目提出应从环境化学及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探讨新污染物的风险识别与控制问题。
王亚韡研究员进行专项汇报
随后,项目负责人阮挺研究员、廖春阳研究员、宋茂勇研究员和祝贵兵研究员分别汇报了各自子课题的基本情况、研究进展及工作基础、人才队伍与条件保障,重点介绍了新污染物的高通量筛查技术、环境迁移转化机制、暴露与毒性效应研究进展,以及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的创新方向。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各项汇报,并给予了科学指导与建议。专家组认为,专项的研究布局全面,既面向基础研究,又符合国家重大需求,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导向性。专家们建议,专项应瞄准尚未深入探索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发展新方法、新技术,力求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实现突破,同时注重成果的落地与推广。
专项负责人王亚韡研究员作总结发言,感谢各位专家对专项以及中心的大力支持,并指出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将为专项团队提供重要指导,帮助团队更好地推进专项的实施工作。
会议最后,专项组组织了档案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培训,旨在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能力,确保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和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系统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成果转化,项目将推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助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