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表观遗传及相关组学”分会--一个前沿、交叉论坛

发布时间:2022-08-04  |  【打印】 【关闭

  2022年07月27日-28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十一届环境化学大会第47分会“环境表观遗传及相关组学”圆满成功。

  环境与健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永恒主题。环境表观遗传学及支撑表观遗传学的组学研究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键媒介,研究环境物质与因素对基因产生的不依赖于DNA序列改变的可遗传性影响,包括表观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基础,识别和评估环境来源的表观遗传因素对发育和疾病的影响,研究其机制,并探讨如何减少环境物质通过表观遗传路径造成的健康威胁,是今天环境与健康的研究前沿。

  本次分会,是全国环境化学大会首次开设“环境表观遗传”这一主题的分会,由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重点室汪海林研究员与中山大学陈雯教授、复旦大学屈卫东教授、南京大学震教授共同召集、组织的。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所的多个领域专家和研究生参与,共同探讨了环境与健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表观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基础;环境来源的表观遗传因素对发育和疾病的影响;如何减少环境物质通过表观遗传路径造成的健康威胁;多种组学方法和技术(蛋白质组、高通量测序等)的开发及其在环境表观研究中的应用。

  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出席本分会并做了主旨报告。

  陈洪渊先生在主旨报告《环境、生命与健康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从宏观视角带领大家回顾了化学、化学测量学的出现和发展,并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交叉,形成全新学科。最后,陈先生寄语青年科研工作者:“穷究物性,敢为人先,用于攀登,严谨求实,为开拓创新之首要。”

  李景虹院士以《CRISPR生物分析化学》为题的主旨报告中,报告了他们团队的前沿工作。他们在2012年就意识到,利用CRISPR相关蛋白对双链DNA、单链DNA、RNA的特异识别,可进行下游信号转换和信号放大,因此CRISPR生物分析具有巨大优势。为实现更高特异性、更高灵敏度、复杂靶标的精准检测、提高复杂生物体系检测结果的科学目标,其研究团队做出了多项杰出的工作。例如,首次提出切口激活的等温扩增检测CRISPR剪切(NTEXPAR)方法,可检测单碱基错配;发展Cas12a/3D-DNAzyme的纸质传感器,并用于NDM-1基因检测;创建了靶RNA触发Cas14a1反式切割非靶链ssDNA的新功能,并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新冠病毒的可视化检测等。

  南京大学刘震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田瑞军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张锴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李凤教授、中山大学陈雯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郭彩霞研究员、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张慧东教授、复旦大学吴飞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方军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刘小云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汪海林研究员做了内容丰富的、高水平邀请报告。这些报告一方面是对他们发表的高水平论文的总结,同时也展示了许多未发表的数据。苏州大学蔡晓明副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吕聪博士、南昌大学万昊教授、南京大学胡正利副研究员做了口头报告,展示了本领域的最新进展。

  分会场同时开设了线上会议通道,供对分会主题感兴趣的专家和学生参与,会场学术气氛热烈,与会专家、学生与报告人积极交流。本分会场会议的成功举办,促进了环境表观遗传领域研究人员的交流,为大家的进一步深入合作提供了机会。

  环境表观遗传及相关组学分会场

 

  陈洪渊院士(左)和李景虹院士(右)

 

召集人汪海林研究员(右二)、陈雯教授(右一)、屈卫东教授(左二)和刘震教授(左一)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