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十一届环境化学大会“高通量毒理学分析与效应导向分析”分会(49分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8-01  |  【打印】 【关闭

  2022年7月26日至29日,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在哈尔滨华旗饭店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其中第49分会“高通量毒理学分析与效应导向分析”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广波研究员、杨晓溪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张效伟教授、史薇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共同召集,于7月26日下午至27日上午顺利举办。

  有毒化学物质的识别和毒性效应评估是当前毒理学发展前沿,而低剂量效应和复合效应加大了有毒化学物质研究和控制的难度,对经典的剂量效应关系提出了严重挑战。国际上已有的毒性评价体系仅限于纯化学品的毒性筛查,并未涉及复杂基质及未知物的识别与毒性评价,难以用于实际环境和食品等体系。本次分会旨在探讨高通量毒理学分析领域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结合实际环境案例,为解决我国化学品风险防控和新污染物监管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分会共收录50篇会议摘要,设置9个主旨报告,11个口头报告。7月26日分会开始前,江桂斌院士指明了高通量效应导向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并鼓励在场专家及同学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分会期间,来自复旦大学的屈卫东教授、中国计量大学郭良宏研究员、暨南大学游静教授、中山大学韦艳宏教授、同济大学林思劼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皮静波教授、湖南大学聂舟教授、南京大学张效伟教授以及南京大学史薇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基于经典毒性测试的碘乙酸致癌性研究”,“基于生物传感检测的效应导向分析新技术”,“基于事件驱动分类法的效应导向分析的发展(EDT-EDA)”,“环境化学物心血管毒性表型组分析及效应评价”,“Zebrafish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for Toxicology Studies”,“转录因子NFE2L1与无机砷暴露所致氧化应激及骨质疏松”,“基于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的环境污染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基于毒理基因组学的化学品毒性机制研究”以及“基于构效关系的效应导向分析技术”的主旨报告。此外,刘薇(大连理工大学)、荆涛(华中科技大学)、晋小婷(青岛大学)、郭婧(南京大学)、杨晓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李翔(山东大学)、赵利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宏钰(广州大学)、刘翠清(浙江中医药大学)、任肖敏(昆明理工大学)、吴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11位青年学者也先后作了口头报告,从效应导向应用、机器学习与预测、污染物转化、基因编辑、单细胞分析及仪器研制等多个层面探讨了科研进展及成果。

  分会报告精彩纷呈,讨论热烈,会场一度爆满,座无虚席。大家本着“创新环境科学,低碳环保健康”的大会主题精神,共同交流讨论高通量毒理学分析与效应导向分析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均表示收获满满。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将进一步推进我国高通量毒理学分析和效应导向分析研究!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