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健康大讲堂第十一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6-17  |  【打印】 【关闭

  2022年6月13日,由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环境健康大讲堂的第十讲通过线上报告与线下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开展。本次讲座报告人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高明副研究员,报告内容为“环境毒性效应分子的识别和作用机制”。本次活动由秦占芬研究员主持,参与人数约150人。

  高明副研究员从环境毒性效应分子在污染物细胞毒性中的作用和机制出发,在DNA,RNA和蛋白层面介绍了环境毒性效应分子在污染物暴露下的表达调控机理及下游信号通路。发现了镉暴露下长链非编码RNA MT1DP的表达显著升高,并促进镉诱发的细胞毒性效应。其机制分析发现一方面MT1DP可以通过与RhoC蛋白和miR-214相结合促进镉诱发的细胞死亡;另一方面MT1DP可以分别间接调控Nrf2的表达和RPA1的染色质招募,从而促进镉诱发的氧化应激和DNA损伤;另外在镉污染地区人群血液样本中,MT1DP的含量与尿镉含量呈正相关,表明MT1DP是潜在的肝肾毒性生物标志分子。还发现砷暴露下肺细胞内DNA突变驱动分子APOBEC3B 的mRNA上的m6A修饰显著降低,导致其mRNA的稳定性和促DNA突变的能力增加;另外去甲基化酶FTO与APOBEC3B相结合并去除后者的m6A甲基化修饰,并在砷诱发的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发现砷暴露下EZH2蛋白发生泛素化降解反应并调节砷诱发的细胞周期阻滞效应,而去泛素化酶USP7则发生泛素化活化并通过调控下游靶分子HO-1的蛋白稳定性抑制砷诱发的氧化损伤效应;另外物理性污染因素电离辐射暴露下USP52和RPA1的磷酸化显著增加,进而调控电离辐射导致DNA毒性损伤。

  讲座互动环节,高明副研究员与参会师生就环境毒性效应分子的研究思路,镉毒性损伤过程中的其他毒性机理,分子生物学在环境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等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报告人和与会人员在热烈的讨论下均有所启发。

  环境健康大讲堂活动旨在打造我室各研究团队相互交流、促进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拟将持续邀请优秀团队带头人介绍其团队具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工作,助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发展。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