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健康大讲堂第六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6-02  |  【打印】 【关闭

  2022年6月1日,由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环境健康大讲堂的第六讲通过网络在线的方式顺利开展。本次讲座邀请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阴永光研究员作学术报告,在线参与人数超过300人,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本次活动由史建波研究员主持。

  阴永光研究员做了题为“汞的形态分析与环境转化”的报告。汞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无机汞可在生物与化学作用下转化为甲基汞,并通过鱼类、稻米等途径被人体摄入,产生健康风险。汞形态决定了其环境迁移、转化与毒性,而目前关于汞的形态分析仍存在许多瓶颈。阴永光团队开发了基于自动化GC-ICP-MS系统的甲基汞分析方法、基于Online SPE-LC-ICP-MS的烷基汞与二价汞分析方法、基于(Online SPE-)LC-ICP-MS的一价汞分析方法、基于多项表征技术的纳米硫化汞分析方法以及基于全细胞微生物传感器的生物有效汞分析方法,为汞形态分析手段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汞形态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形态转化的复杂性,汞的环境转化包括氧化/还原、硫化、甲基化等多种过程。阴永光团队研究了表层海水中汞氧化还原的控制因素,揭示了由海洋微藻和细菌导致的汞的暗还原是海洋表层水中重要的汞还原过程,并发现巯基与临近羧基能介导零价汞氧化,巯基与二价汞络合则能改变汞的氧化还原电位,增强零价汞的还原能力。进一步研究表明,汞滴暗氧化反应中,一价汞的生成是限速步骤,即这是由一价汞控制的动力学过程。此外,基于Hg(Ⅱ)-DOM-Sulfide三元体系研究,在环境相关Hg(Ⅱ)浓度下证实了HgSNP的生成,并揭示了HgSNP是缺氧环境中的主要汞形态,新生成的HgSNP可能通过被动扩散被微生物直接摄入,后发生胞内溶解与汞甲基化。上述研究为丰富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提供了新启示和思考。讲座互动部分,阴永光研究员与参会师生针对汞形态分析方法的适用性、汞生物与化学转化机制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交流与讨论,与会人员颇受启发。

  环境健康大讲堂活动旨在打造我室各研究团队相互交流、促进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拟将持续邀请优秀团队带头人介绍其团队具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工作,助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发展。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