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出版部对话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
近日,ACS旗下环境领域旗舰期刊Enviro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公布了其重要年度奖项“ES&T 2020 Best Paper Awards”的获奖名单。该奖颁给那些在2020年发表在ES&T上的杰出文章,其中Enviromental Science奖项颁给了江桂斌院士团队的文章“An Imperative Need for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ransmission of Novel Coronavirus (COVID-19)”。江院士还于2021年初与北京大学的陶澍教授一起,获得了ES&T和ES&T Letters共同颁发的首个“环境科学与技术杰出成就奖"。我们借此机会文字采访了江老师,请他为我们讲述这篇文章的撰写和发表背后的故事。
1.ACS:
江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您团队的观点文章“An Imperative Need for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ransmission of Novel Coronavirus”被选为ES&T 2020 环境科学最佳文章, 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吗?
江桂斌院士:
谢谢!这篇文章主要提出了环境因素影响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性,旨在呼吁全球科学家积极开展新冠病毒环境传播的研究工作。新冠病毒的快速传播性,让我们意识到,环境是影响新冠病毒传播和感染的重要因素。同时,环境介质也可能是新冠病毒快速传播并导致感染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为开展个人防护和环境消杀、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提供关键的科学指导和证据,有助于控制疫情持续蔓延。这个工作也是ES&T期刊关于新冠病毒环境传播研究的第一篇文章。
2.ACS:
您当时如何敏锐的感觉到环境科学家们亟需加入到全球范围内抗击传染病威胁中的?
江桂斌院士:
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这与新冠病毒的环境传播和变异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全球新冠疫情形势逐渐严峻,亟需明确环境因素对该病毒传播的影响和机制,这需要环境科学家与病毒学、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合作,这是科学地理解病毒的传播特征的重要前提。为此,我所在的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美国化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共同举办“全球COVID-19疫情下的环境与健康论坛”,呼吁人们关注全球新冠疫情,探讨疫情下的基础研究与技术突破的潜在方向与需求。此外,我们领衔编辑出版了主题为“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的ES&T专刊,目的是交流已有研究成果,鼓励和号召更多环境科学研究者,积极投入研究,分享科研成果,为抗疫贡献力量!
3.ACS:
这篇观点文章是早期开始关注新冠病毒环境传播的文章,目前已经有超过23,000次的下载,100多次引用,获得了广泛关注。在这篇文章的撰写、投稿过程中和发表之后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值得分享的故事?
江桂斌院士:
这篇文章能够获得高关注度,说明人们非常关心疫情发展背后的科学问题,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人类历史上多次经历传染病事件,付出过沉重代价,也积累了经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因此,当新世纪再次面对病毒引起的大规模传染性疾病时,人们寄希望于科学。作为科学家,我们更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对新冠病毒和全球疫情进行科学地理解和解释,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揭示其背后的成因和影响因素。这不仅可以帮助社会理性对待疫情,更能树立防止病毒传播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也是科学家的使命担当。
我国最初出现新冠疫情时,我对课题组所有老师和学生们说过:“当前局面,任何的轻视大意都是绝对错误的,任何人都要预防,都要配合,都要听指挥。另一方面,任何的过度反应也是多余和愚蠢的。任何的悲观失望或是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花边新闻等等均有悖于科学工作者的称号。科学工作者更要始终具备科学头脑和理性分析。”面对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经过冷静判断和思考后,决定撰写并发表这篇观点文章,提出疫情下的关键环境科学问题,呼吁科学家积极投身疫情相关的科研工作,保持理性,科学地看待问题。
4.ACS:
您在文章中提到,环境介质包括水,颗粒物,灰尘等都可能承载病毒,因而继续系统调查研究。目前来看,有没有什么最新的进展?未来还有那些方面需要关注?
江桂斌院士:
在这篇观点论文发表之后,我们又陆续发表多篇文章,提出新冠病毒通过食物供应链传播、新冠病毒进入宿主体内后获得的蛋白冠可能影响发病机制、各种环境介质中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和技术等,都受到了大量关注。目前,已有研究数据证明,新冠病毒可以进入环境介质并在一定条件下保持活性,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环境介质进行传播,进而暴露于健康人群并导致感染发病。
对于引起如此大规模疫情的病毒,有关其环境传播和传染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很多问题仍然需要答案,也有很多技术亟需突破。比如,不同环境因素对病毒传播和活性衰减的影响;环境因素和环境污染物对病毒进化或变异的影响;环境污染物与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环境中低含量病毒进行快速富集的材料;环境中活病毒的收集、保存、检测的方法和技术;病毒定量分析和病毒活性检测技术等等,都是需要开展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5.ACS:
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现在的研究项目以及未来的研究计划?
江桂斌院士:
目前我国疫情已经得到控制,依赖疫情发展进行环境传播的相关研究显然非常局限。短期内我们将集中于研发新材料用于环境中(活)病毒的富集和采样;开发质谱技术用于病毒的高通量定性定量分析;此外,我们会基于病毒传播的实际场景,通过建立环境模拟仓和模拟模型,研究病毒传播动力学及活性衰减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我们的研究将不仅针对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而开展,而是面对可环境传播的、具有潜在致病性的多种病毒,重点是建立研究方法学并进行技术突破,推动致病病毒的环境行为研究。
6.ACS:
您今年早些时候获得了ES&T和ES&T Letters首个“环境科学与技术杰出成就奖”,可以请您借此机会发表一下获奖感言吗?
江桂斌院士:
被提名并获得这个奖项,既感到十分荣幸,也并没有特别意外。早在2003年,得益于我国环境化学老一辈科学家们的青睐和举荐,我被遴选成为ES&T的顾问编委,开始参与ES&T的编辑活动,此后大约有10年的时间,每年的4月初都去美国化学会附近的酒店参加ES&T年会,讨论发展事宜。在当时,我也成为去美国化学会1155号大楼次数比较多的中国人。2005年ES&T成立了Asian Office, 我被任命为主任并担任副主编至今。这是美国化学会在中国大陆设立的第一个Office。当时的ES&T主编,美国工程院院士Jerry Schnoor教授在多次会议上强调,“As the first journal of the ACS to locate the Asian Office in Beijing, we hope to blaze the trail for other journals (to locate editorial offices in China)”,对照美国化学会的杂志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的现实,ES&T当时的作为确实起到了开辟道路的推动作用。
过去20年,ES&T期刊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作者在ES&T期刊上的发文量已经从每年几篇发展到占比40%以上,这毫无疑问要归因于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而Asian Office在早期的积极推介也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记得我当时无论是大会报告还是邀请报告的最后部分都要介绍ES&T。
在科研方面,过去几十年,我和我的团队一直专注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环境分析、环境过程、分子毒理和健康风险的研究工作。2006年,我们开辟了“发现新型污染物”的研究方向,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国际POPs领域的热点之一,我们的工作被誉为成功模式,“触发国际同行效仿”。其整个过程,我们总结在一本《发现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理论与方法》专著里。为了系统研究有机污染物的毒性风险,2005年,我提出了成组毒理学(Integrated Toxicology)的概念,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们攻克了多靶点生物效应评价及毒性导向的复合污染物在线分离鉴定等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了世界首台高通量多功能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Integrated Toxicology Analyzer, ITA),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项目的完成显著提高了污染物识别及毒性评价的可靠性及效率,为复杂体系中污染物快速筛查、鉴定及复合毒性效应评价的同步实现等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通用平台,将大大推动我国环境科学与毒理健康基础研究水平。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相关学科发展,更为中国制定污染防控政策、履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关键的科学依据和支撑。
在科研理念方面,我一直坚持前瞻思维,全球格局。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够立足科学前沿,专心学术研究,引领学科方向,具有国际影响。也希望自己的科研能够服务社会,解决具体问题,做到出成果、出思路、出人才。
此篇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内容详见网页https://mp.weixin.qq.com/s/GvXU72jO-EeKQsX0W-yhVQ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