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AS讲堂-碳中和目标下如何推动环境治理与保护人类健康
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久前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总书记表示:中国承诺时限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
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碳中和与环境健康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杭高院)环境学院院长江桂斌为杭高院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主题报告,分享了他关于“碳中和目标下环境污染与健康”的思考,也为大家深入理解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途径和生态意义提供了参照。讲座吸引了线上线下500多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同学的积极参加。
杭高院常务副院长郑崇辉、杭高院环境学院执行院长郑明辉出席讲座。
讲座伊始,郑崇辉首先向江院士颁发了HISA讲堂主讲嘉宾证书。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900年以来,全球变暖趋势加快,中国更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全球气候变化明显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团队在南极、北极、珠峰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中,非常直观地体会到冰面的缩小,有时甚至能够听到冰川崩塌断裂时排山倒海的声音。如果南极的两座‘末日冰川’——松岛和思韦茨完全消融的话,全球海平面将会上升3米。”
此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冰雹、沙尘暴等)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仅仅今年3-5月,北京就已经遭遇了4次沙尘天气。全球变暖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也有迹可循。直接影响体现在热量袭击频繁,严重程度上升,高温使病菌、病毒、寄生虫更加活跃,损害人体免疫力;间接影响则体现在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范围扩大,污染物释放和传输速度加快,加剧了健康问题产生。
碳中和-我们准备好了吗?
什么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如何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江院士说道。
国际上,英国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活动中一直比较积极,其气候变化立法也开展较早,是率先践行低碳经济的国家。美国和日本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经过一系列波折或发展,目前都计划在2050年前实现整个经济零排放。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方案的发展中大国之一,而且不断提出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尽管成就有目共睹,但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依然面临巨大压力和重重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碳排放体量大、能耗高;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紧、任务重;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能源需求难以快速达峰;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且行业壁垒多,转型难度极大;碳交易市场不健全,面临许多困境;地区行业发展不平衡,公平性问题突显等。
目前,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发展路径包括:碳替代,如电、热、氢替代;碳减排,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碳封存,指将二氧化碳收集后,利用技术手段长时间与大气隔离封存;碳循环,如人工碳转化,森林、海洋碳汇等。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调整能源使用结构是关键,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是主要途径,同时还要做好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产业积累准备。唯有转变发展模式,优化行业结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才能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实现能源领域碳中和的技术路线可分为三个阶段:2021-2030,碳达峰阶段,大力发展减排技术、节能技术以及电力能源中和技术;2030-2050,碳中和关键期,推广应用多种形式的零碳技术;2050-2060,碳中和决胜期,持续创新零碳技术和负碳技术。在未来40年里,我们要完成从技术成熟到产业成熟的转变,走出一条全新的绿色替代路径。
无论是在建筑、交通还是化工行业,我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都是巨大的,绿色转型势在必行。其中,加快终端电气化应用是绿色转型的必然趋势,降低成本是未来绿色能源替代的主旋律。在想方设法“减排”的同时,我们还要尽可能的“增汇”。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碳库,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近年来,保护国际(CI)和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等联合启动了“蓝碳动议”,我国也在积极研发海洋碳汇技术,研制海洋碳汇标准体系。
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要实现碳中和了呢?江院士道:“我的观点是,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但是要不要做这件事呢?那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必须去做,而且不是等一切都准备好了才去做。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需要正确的策略指引,需要坚定的措施落实。”
我国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而“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也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如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疾病与健康形势,每65个人当中就有一名癌症患者,每天有超过1万人确诊癌症,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位于世界第一。
科学界已经达成共识:接近90%的癌症成因与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环境污染影响健康的作用方式复杂,且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其中,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远远高于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研究数据显示,人类肺癌发病率和雾霾天数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PM2.5浓度逐年下降,但空气质量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需要艰苦努力,久久为功。
总的来说,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化学污染物、病毒、细菌等,但其中最本质的问题,还是随着工业发展而快速增长的化学品,每天约增加4万种,每年增率20%左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会进入到生态环境中,进而对人和动物的健康产生威胁。以有机污染物为例,其具有胚胎发育毒性、内分泌干扰性应、低剂量复合效应等,还能通过干扰micro RNA表达影响免疫系统发育,导致糖尿病、肥胖、甲状腺疾病等。从生态毒理学的大尺度上看,可能会对生物种群产生危害,使物种数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2021年5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行动计划:实现空气、水和土壤零污染》,致力于到2050年将空气、水、土壤污染降低到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不再有害的水平,届时也将实现碳中和目标。
“从科学上讲,其实不存在完全没有危险的一个剂量,即使不排放也多少会有些污染产生,但我们可以通过严格控制来减少危害风险。当然,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还很难做到。”
展望
发展与健康是贯穿人类进化和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环境科学与国民健康密切相关。碳达峰和碳中和将加快环境学科转型和环境科技创新的进程,给传统环保领域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意味着产业调整、绿色发展的新机遇。“碳中和”与减少污染是同向的,但要警惕碳中和实施过程中带来的新的污染问题,在政策制定上,应该鼓励百家争鸣,集思广益,避免一刀切。
对于江院士精彩的讲座,同学们反响不断,来自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丁乐乐同学,在听了讲座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江院士的讲座,从浅入深的给我们剖析了当前世界的环境发展局势,虽然我并不是环境专业的学生,但是此次讲座,让我对环境有了新的理解。世界有待解决的环境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到人类未来发展的问题,环境与健康也将成为我们更加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当前时代治理好环境污染,不仅仅需要本专业的研究学者,也更需要生物、化学、物理等各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协助。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环境也会变的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