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两会期间江桂斌院士接受中国科学报的访问[转载节选]

发布时间:2020-06-01  |  【打印】 【关闭

  科技创新既要“顶天”,更要“立地”。

  近年来,科技界聚焦生态安全与环境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就业等问题,坚持科技创新为民,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

  生态治理 守卫人民健康

  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蓝天也变多了……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空前、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向好,每个人都有深切感受,但挑战和问题仍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江桂斌直言。

  “从根本上讲,环境污染,无论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还是食品污染,最终影响的是人民生命健康。”他告诉《中国科学报》,从科技发展角度,生态环境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仍缺乏全过程风险控制技术和绿色生产技术,尚未形成系统的整体环保技术解决方案链条,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技术转化效率低等,以至于在许多方面处于被动应付局面。“除了关注阶段性成效,更要瞄准‘人类生命健康’这一终极目标。”

  用水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更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水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为例,江桂斌解释道,近年来,我国大江大河和湖泊的水质已经有了明显改善,然而,水中微量或痕量污染物(比如消毒副产物等)可经过光化学作用、氧化还原反应、微生物作用等形成更为复杂的综合性化学混合物,而这种复合影响可能造成未知的生态与健康风险。

  “在没有新水源补充的情况下,失去了干净的地下水,也就意味着饮用水危机。”江桂斌说。

  他特别指出,我国很多地区还存在着地下水的高砷、高氟污染,对区域人群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高效去除地下水中的这些污染物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根本。

  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方面,我国已取得重要进展。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在山西等地进行的饮用水除砷治理实践表明,高速发展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和传统技术协同作用,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实现饮用水达标,已成为解决地下水资源污染的重要研究方向。

  “未来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需以构建安全可持续的水循环使用系统为目标,加强污水资源化、能源化技术研发,发展智慧水循环利用系统,为有效解决我国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提供科技支撑。”江桂斌说。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在江桂斌看来,疫情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疫情过后,世界各国会更加注重共同应对各种危机,加大公共卫生健康领域投入,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重视环境污染的健康危害,创新环保理念与技术等,这对全球环境治理来说是一个机遇。”他说。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