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孙立广的新书《风雪二十年——南极寻梦》出版,10月,环境化学党支部组织了《南极寻梦》读书活动,支部的全体党员通过阅读《南极寻梦》,追寻科研先驱者在严苛条件下,坚持艰难的科研创新之路。
1998年孙教授初次受邀参加南极科考,当时,经过14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国极地研究队伍、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的框架差不多已经定型。“要做就做别人没想到的工作。”这是孙教授一贯的态度。
他独辟蹊径,以企鹅粪入手,选择将企鹅、磷虾和海豹这三种动物作为研究支撑。研究发现,在距今1800~2300年的时候,气候发生显著变化,企鹅数量锐减,他用数据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2000年10月,企鹅粪土层考古的第一篇论文《记录:过去3000年企鹅数量变化》发表在《自然》上。20年间,孙教授带领团队在南极研究中独创“企鹅考古法”,研究企鹅粪和企鹅毛里存留的人类活动痕迹,开拓了“全新世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在南极雪地上真正走出了一串属于自己的脚印。
面对南极恶劣的环境,孙教授说:“南极大陆是给拓荒者、探索者去的,那里有很多的奥秘。前人给了我们那么多知识,我们不能老是享受别人的知识,我们应该自己去创造知识,让后人去享受,这才是科学工作者的本分。”
在南极雪地上,常常有一行行整齐的脚印,这是科考队员留下来的。后面的人跟着前面的脚印走,往往能避免危险。但是,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如果一直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就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脚印。“沿着前人的脚印走,走出更深的脚印是创新,走出自己新的脚印、走出一条新路才是真正的创新。”孙教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