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主任

陈宜瑜学术委员会主任

1964年8月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88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高级访问学者。1991年至1995年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所长,1995年至2003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十一届人大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淡水鱼类分类和系统进化的研究。对鲤科和平鳍鳅科鱼类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发现了5个新属30多个新种,对鲤亚目科间和平鳍鳅科科下类群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被国内外同行所引用通过对裂腹鱼类的起源和演化的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证明青藏高原在第三纪晚期以后曾经历过3次急剧上升和相对稳定的交替阶段,并推测了3次隆升的幅度提出了可用于解释云贵高原某些湖泊区系起源的同域成种的进化模式,及边域快速成种的实例进行了渔业-环境优化对策分析和一系列科学试验示范,在洪湖建立了兼顾调蓄、渔业、灌溉的养殖新模式。获2009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爱丁堡公爵环保奖章(The Duke of Edinburgh Conservation Medal)。

魏复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1985年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工作,曾任副站长、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主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几十年一直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工作。从1974年开始从事环境污染物质分析方法研究,1985年领导和组织了全国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验证和统一及标准化工作。负责组织并承担国家科技部一系列重大攻关课题,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近十余年负责承担了多项合作课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获部级科技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编著或组织编写的专著十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化学、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污染与健康等。

郝吉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郝吉明,1946年8月25日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工程专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首批特聘教授。
    1984年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与环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郝吉明院士致力于中国空气污染控制研究40余年,先后主持全国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划定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到了主导作用。他还主持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了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他深入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了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

 

学术委员会名单
姓名 性别 职务 职称 单位
陈宜瑜 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魏复盛 副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郝吉明 副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
陈洪渊 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
张玉奎 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柴之芳 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陶澍 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
刘丛强 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赫捷 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彭平安 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刘文清 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科院合肥物质院
张远航 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
贺克斌 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
张先恩 委员 研究员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林群声 委员 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
蔡勇 委员 教授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
蔡宗苇 委员 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
江桂斌 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郑明辉 委员 研究员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