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等在银纳米颗粒胃肠道过程的原位成像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徐明等在银纳米颗粒胃肠道转化和吸收的原位成像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3,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302366)。
银纳米颗粒(AgNPs)在农业食品和医学卫生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已被用作食品添加剂、抗菌消毒剂、诊断成像试剂等,其经口暴露风险不容忽视。目前,绝大部分研究均采用体外模拟实验的方式,考察AgNPs经口暴露后的胃肠道转化、转运和吸收过程。然而,由于缺少有效的技术方法,其真实的体内过程尚不明确。
针对上述难题,本项研究制备了金核银壳结构的纳米探针(Au@AgNPs),可同时利用其光谱和元素特征对体内银纳米颗粒的转化和转运过程进行解析。基于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和高光谱暗场显微镜(HSI-DFM)成像技术,发现银纳米颗粒经口进入胃肠道后,主要在胃部发生聚集和溶解,形成的颗粒聚集体会在小肠中发生解聚。继而,证实颗粒态和离子态银均可穿过肠屏障,被肠道吸收并进入体循环,发生体内累积。然而,在各主要脏器中,颗粒态和离子态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分布和代谢规律,具体机理仍有待揭示。上述成果为AgNPs经口暴露的胃肠道过程和健康风险提供了关键的体内证据。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生王煦栋为论文第一作者,徐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302366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