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亚韡课题组在新型全氟化合物环境识别方面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22-11-12  |  【打印】 【关闭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亚韡课题组在新型全氟化合物(PFASs)的环境识别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对我国湖北一家大型氟化生产企业内部的多种环境介质(包括室内灰尘、大气悬浮颗粒物(TSP)、土壤、废水、自来水和膳食样本)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调查,从中识别出32种PFASs工业副产品,并阐明了其内在关系和潜在来源。该工作为新型PFASs的化学品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相关成果最近以“Vital Environmental Sources for Multitudinous Fluorinated Chemicals: New Evidence from Industrial Byproducts in Multienvironmental Matrices in a Fluorochemical Manufactory”为题,在线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 Sci. Technol. DOI: 10.1021/acs.est.2c04372)。

  PFASs作为一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而备受关注,已在CompTox Chemicals Dashboard收录了超过12000个化学品。氟化生产企业是环境中PFASs的重要来源,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PFASs产品,但对于其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PFASs副产品知之甚少。研究人员系统采集了我国一家大型氟化生产企业的环境样本,测定其中56种PFASs(包括8种传统PFASs,8种长碳链PFCAs,40种新型PFASs)的赋存水平和分布特征,并探究其与企业生产的潜在关系。结果发现,共识别出24种与电化学氟化法相关的PFASs副产品,以及8种与产品研发相关的新型PFASs。各环境介质中PFASs水平较2011年均呈现升高趋势,室内灰尘和废水是重要的环境载体,总有机碳(TOC)是影响其分布的关键因素。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由电氟化法产生的多种新型与传统PFASs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层次聚类分析明晰了PFASs产品与副产品之间的从属关系。该研究系统阐述了氟化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多种新型PFASs的现象,这将为新型PFASs的环境释放、运输、排放清单的计算以及化学品监管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论文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est.2c04372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