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极地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20-12-12  |  【打印】 【关闭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亚韡课题组在南极大气中氯化石蜡(CPs)气-粒分配行为和时间变化趋势的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于近日以" Long-term investigation of the temporal trends and gas/particle partitioning of Short- and Medium-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 in the ambient air of King George Island, Antarctica " 为题发表于ES&T(in press, DOI: https://doi.org/10.1021/acs.est. 05964p.)。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南极地区极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对污染物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有着重要的反馈作用。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极地及高山地区环境行为的研究,持续组织并开展三极地区相关的科学考察活动。SCCPs作为一类新型POPs,易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累积,并实现长距离越境迁移,导致全球性污染;作为其替代品的MCCPs,由于相似的理化性质,也同样受到关注。

  本项研究通过长期监测南极大气中SCCPs、MCCPs的累积模式和时间趋势发现,在2014-2018年间CPs主要集中于气相分布,含量总体呈现出升高趋势。相关研究人员前期对西藏色季拉山大气中CPs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其表现相似的时间变化趋势(Environ. Sci. Technol. 2017, 51(19), 11136-11144;Environ. Pollut. 2018, 245, 46-52)低温度依赖性反映出长距离传输影响的效果,而基于轨迹模型反演,也印证了来自南美、东太平洋及南极大陆本身的气团影响附近大气中CPs的发生。为研究了CPs气-粒分配的潜在机制,分别采用了基于平衡假设 (J-P模型和H-B模型)和稳态近似(L-M-Y模型)的三种模型进行拟合,结果发现基于L-M-Y模型的数据可以很好地预测采样期间高分子量CPs同系物的分配行为。

 

  近年来,本课题组针对三极地区不同环境介质中POPs的赋存特征及环境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长期采集藏东南地区各种环境及生物样品,探究其中传统/新型POPs的污染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潜在的源解析,揭示特有的高山冷凝效应及森林过滤效应;结合南北极的相应研究结果,扩大了我国在三极地区POPs研究方面的影响,为全面评估POPs在全球范围的长距离传输及环境影响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相关文章: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18.10.112

  https://doi.org/10.1021/acs.est.7b03457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5.03.024

  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14.04.031

  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13.05.050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