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廖春阳等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我国潮间带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01  |  【打印】 【关闭

  近日,廖春阳等人在海岸带环境污染与人文活动互作关系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首次通过大尺度区域研究揭示了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可用于指示沿海区域社会发展的水平。研究成果对我国近岸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Nature SustainabilityNat. Sustain., doi: 10.1038/s41893-020-0565-y)。

  潮间带是底栖生物栖息地、鸟类迁徙中转站及陆海物质交换、污染物接纳与自净的重要场所,其质量状况事关海岸带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工业和经济活动引发多种典型污染物包括PAHs的持续排放并日益恶化潮间带生态系统。采集和分析潮间带沉积物样品,摸清本底,探明环境质量和生物区系特征,建立样本库、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编研系列图集,可为了解我国典型潮间带环境自然特征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提供基础数据与资料。

  该研究采集了我国11个沿海省/直辖市18000公里海岸线上的14个典型潮间带84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检测了其中代表性的315个样品中PAHs的污染水平,发现PAHs在我国潮间带的时空分布与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进而通过文献调研,筛选了34个与PAHs排放相关的人类活动因素,包括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工业排放、海运与渔业等,结合温度和降雨气候参数、以及沉积物基本参数如总有机碳含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解析了潮间带PAHs的排放来源及其驱动因素。

  研究人员通过大陆架尺度的数据剖析了PAHs污染的直接和/或间接影响因素,证明人类活动对潮间带PAHs的分布和沉积具有关键影响,而潮间带PAHs的污染状况和时空分布特征反之可用于指示沿海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水平。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和其它国家和地区脆弱的沿海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该工作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廖春阳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课题组和华东师范大学刘东艳课题组合作完成,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科技部基础专项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0-0565-y

图1. PAHs在我国潮间带的时空分布及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