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蔡亚岐课题组在新型全氟/多氟化合物识别、环境行为和生物富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20-03-02  |  【打印】 【关闭

  随着传统长链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s)被许多国家和斯德哥尔摩公约限制生产和使用,越来越多的新型PFASs逐渐涌现,它们的相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环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然而这些新型PFASs是否具有与传统PFASs相似的环境行为及环境负面效应尚不清楚。近几年,蔡亚岐课题组基于HPLC-HRMS可疑目标筛查技术在新型PFASs的识别、环境行为和生物富集研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1)在我国某大型氟聚合物生产厂周围水环境中识别出6类42种新型PFASs,阐明其可能以杂质形式存在于传统PFASs及其替代产品中,或在氟聚合物生产过程中产生,揭示了它们具有与传统PFASs相似的环境行为;针对多数此类物质均无标准品可用于定量分析的问题,创新性地建立了一种不依赖标准品定量的生物富集因子(BAF)估算方法,将方法用于检出的新型PFASs生物富集能力的估算,揭示了某些新型PFASs具有与PFOA相似的富集能力。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Environ. Sci. Technol.杂志上。

  2)在我国水环境中首次识别了一种含苯环结构的新型PFAS:全氟壬烯氧基苯磺酸(OBS),研究表明大庆油田周围水环境中OBS的污染水平与采油历史和油井密度有一定关系,说明OBS作为采油助剂的使用是该地区OBS污染的主要来源,对OBS进行急性毒性评价发现其具有与PFOS相似的急性毒性;进一步研究其在鲫鱼体内的生物富集能力,发现OBS具有与PFOS相似的器官分布特征,尽管计算得到的BAF值低于PFOS,但是却明显高于衡量生物富集能力的标准值5000L/Kg,说明OBS具有潜在的生物富集能力。上述研究成果在Environ. Sci. Technol.和Environ. Int.杂志上发表。

  3)对传统和新型PFASs生物富集能力进行系统研究,发现除氟碳链长度和官能团外,氟碳链构型也是影响PFASs生物富集能力的关键因素;总体上讲PFASs器官特异性或鱼总体BAF在CF2>5时呈现出随碳链长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含更短氟碳链的PFASs却明显偏离该趋势;BAF值在含有相同氟碳链长度时表现出明显的官能团差异:磺酸>磺酰胺>羧酸,该结果与其疏水性和蛋白质结合能力的差异性有一定关系。以上研究成果作为Editor’s Choice文章发表在Environ. Sci. Technol.杂志上。

  

  论文链接1: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7b04332;

  论文链接2: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7b06128;

  论文链接3: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7b06657;

  论文链接4: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9b04906;

  论文链接5: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19332477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