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在短链氯化石蜡的长距离传输和营养级传递行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9-08-02  |  【打印】 【关闭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爱茜研究组和江桂斌研究组在短链氯化石蜡(SCCPs)的长距离传输和营养级传递行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rophic Dilution of Short-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 in a Plant?Plateau Pika?Eagle Food Chain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为题在线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i et al. 2019, DOI: 10.1021/acs.est.9b00858),并被该杂志选为Supplementary Cover Article。

  

 

  SCCP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可通过大气、洋流等环境介质从工业区传输到偏远地区,甚至南北极和西藏地区,造成全球性污染。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SCCPs在极地及高山地区环境行为的研究,生物富集和放大特性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但SCCPs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传递行为一直存在争论,相关研究人员前期对南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中SCCPs赋存及其营养级传递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水生生态系统中SCCPs的营养级放大现象并不显著(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6, 94: 408–414;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7, 590-591: 163-170),目前SCCPs在陆生食物链中的传递行为方面的研究仍为空白。

  本研究在西藏纳木错流域选择了“牧草-鼠兔-鹰”这一典型陆生食物链作为研究对象,首次对SCCPs在陆生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传递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SCCPs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放大因子(TMF)为0.37,呈显著的营养级稀释。进一步通过理论计算对SCCPs同类物物化性质进行了预测,发现不同SCCPs同类物的TMF值与其辛醇-水分配系数及辛醇-空气分配系数正相关,同时,TMF还与SCCPs同类物的生物转化半衰期呈显著的正相关。结合前期的研究基础,陆地高等生物鹰和鼠兔具有较强的生物代谢转化能力是导致SCCPs在西藏食物链中生物稀释的部分原因。该系列研究填补了SCCPs在陆地食物链中营养级传递行为的空白,为全面评估SCCPs在环境中可能导致的生态风险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先导专项A、中科院先导专项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的资金支持。

  论文链接:

  http://dx.doi.org/10.1021/acs.est.9b00858 

  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16.05.005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7.02.192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