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转载)以信仰守望环境,以信念奉献资环——专访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发布时间:2018-08-07  |  【打印】 【关闭

  江桂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前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资环学院院长,中国分析测试协议理事长,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化学会著名ES&T杂志副主编……这些不胜枚举的响当当称号,让身为资环学子的我们也与有荣焉。出入国科大的第一学期,选修过江老师的课,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个学期,但是江老师给我们的感觉却是平易近人、豁达开朗,其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在座学生。我们不仅能从他的课堂上学到知识,更多的是懂得了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重担。在雁栖湖集中教学即将结束之际,我们想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江院长,故找机会和江老师深入地沟通了一下,江老师很爽快地接受网宣部同学的采访。

  问:江老师,您好!很荣幸今天能采访您。资环学院在您的带领下,可以说是走过了一个辉煌的阶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学院领导,学院未来在学术培养上会有什么改变和措举?整体的学生培养理念是怎样的?

  答:资环院是我们国科大最大的一个学院,有一千多研究生,涵盖了不同学科。资环学院的学科,比如环境科学、地理学、生态学,这些都是比较成熟的学科,但是为了国家的需求和学科发展,我们需要交叉融合,也需要新的学科方向,这方面资环学院有很多考虑。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最近环境保护部改为生态环境部,这是一个很大的指导思想上的提升,不再单纯的为环保而环保,而是要从长期的、系统的、生态的角度来考虑污染防治问题,这为我们的学科交叉和学院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我们希望研究生在专业本领和基础知识方面有很大提高,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在科学上作出原创性成果、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目标。每位研究生获得了良好的专业知识训练以后,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立足岗位、发展专业。这是我们培养研究生的总体思路。

  具体来讲,我们希望研究生具有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道德。在专业方面具有独立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好的交流能力,包括中文和英文的表达;同时还要有好的写作能力,要学写中英文论文,这是最基本的专业训练。

  问:正如您所说作为国科大第一大院,咱们资环学院可谓广收天下英才。但是不少同学在大学本科的专业是一些基础科学,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那么环境科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您觉得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主要区别在于哪里?

  答:环境科学是1954年才产生的名词,比数学和物理晚很多。环境科学是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应运而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催生了这个学科的发生、发展和提升。环境科学本身和数物化比起来,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全球性和时间性。基础学科方面即具有共性也有差异,环境科学更多的是和国家目标和民生目标密切相关的。

  问:在管理学院事务的同时,您也担任了多年的研究生导师,桃李满天下。那么请问您是如何对不同的学生(如不同本科背景、不同年级、不同发展规划的学生)因材施教的?

  答:资环学院的学科方向有很多,有的偏向于基础,有的偏向于应用;有的更微观,有的更宏观。研究生教育和大学教育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个性化教学,相同之处在于普适性教育,比如对于环境科学专业而言环境化学是必须的。普适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要结合起来,我们在学习时也是这样,需要专业的深度理解,也需要宽泛的知识,比如社会/人文/哲学知识,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方面。

  问:之前在第一学期听过您的课,我觉得您是一位对环境科学非常有激情,喜欢和学生打交道的老师,这是我特别敬佩您的地方。可能有些人认为研究员这个工作会给人一种单调重复甚至有些乏味的感觉,您从事这个行业几十年来,是如何保持这么高昂的热情呢?

  答:这是对科学的一种追求和使命感。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就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这个领域来推动其发展。比如我们精心组织的两年一次的全国环境化学大会,2015年在广州有四千多人参与,2017年在杭州有六千多人参加,聚集了全国乃至世界上的著名环境化学专家一起讨论前沿问题和解决方案。这些学术活动提高了中国本领域的国际影响、也提高了我们在国内科研界的影响力。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道路上坚定不移的努力。

  问:江老师,之前上课的时候您也讲到,我们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复合性的特点,传统污染和新型污染相互叠加,而环境污染的治理具有很多共性的规律可以参考。您认为,目前靠我国的科研力量是否足够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们是否应该与国外科研机构在合作中求发展,以及如何合作?

  答: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复合型特点,是我们国家长久所要面临的问题。中国的问题,中国人完全可以解决的,但是这个过程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西方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面临的诸多问题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经验教训,比如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1956年的水俣病事件。我们从其中的发展过程中吸取教训,是我们的研究更加完善。国际合作也有利于我们学科发展的速度,有利于科学家得到更多的训练。我们中国现在比较缺乏自己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这也是我们未来要强化的一个方向。

  后记

  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分钟的事件,但能够与江老师交谈,我们也获益匪浅。作为一位学院领导,江院长高瞻远瞩,带领资源学院谱写发展写篇章;作为一名导师,江老师因材施教,以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学生;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为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江院士去过南极,去过北极,多次到过西藏,在广袤的现场与真理握手。不需要更多的话语,我们已经完全理解了江老师对于资环学院,对于资环学子,对与之有关的一切的深厚感情。

  正如江老师所言:每天都是新的开始,我们要微笑面对。我们要学会以一颗健康、阳光的心态去面对学业、工作和生活,以一颗平常、向上的心态去面对未知的挑战与困难,以一颗睿智、致远的心态更高的选择科研专业发展方向,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环境与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此文转载自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刊2018年总第16期,文/秦晓川、姜璐 采访/秦晓川、叶舒)

版权所有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Email:sklece@rcees.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